富有渔家特色的海草房、生动有趣的古老传说、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作为山东省威海市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文明的源泉,位于威海市群众艺术馆二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免费对外开放,114个非遗项目将各自承载的历史徐徐展开,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让非遗回归生活
进入威海群众艺术馆后,沿着台阶直径走到二楼,转过头就看到红褐色砖石块垒砌而成的墙面上铺展着几个大字——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进入展馆,进门处的序厅设计有非遗目录墙,展示了威海市现有的各级非遗项目。“目录墙采用了书签的设计理念,展板均是抽拉式可更换的设计,方便今后对名录进行调整和补充。”非遗展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展厅内,暖黄色的灯光浮在红褐色的墙体上,或是流淌在灰色的石板上,厚重又神秘,如笼罩在历史中的迷雾,等待你去轻轻拨开。
沿着参观路线推进,便可以看到“渊源共生”“怀恩敬海”“人文匠艺”三大篇章,分别介绍威海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以及特色人文三大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作为首个全面展示我市非遗项目的专题展馆,主要向公众宣传普及非遗保护知识,是展示非遗精品的重要窗口,因此在打造时我们也格外用心。”非遗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第一部分“渊源共生”展示了海草房等与大海息息相关的生活项目。第二部分“怀恩敬海”展示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等与大海休戚相关的民间传说及相关事项。第三部分“人文匠艺”集中展示了传统锔艺、威海剪纸、威海锡镶等7个非遗项目,设有7个非遗工坊,为方便市民观赏体验,该部分设置成为动态展示区。
“三个篇章都是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每个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看到最有韵味的威海记忆。”非遗展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展馆最后还设置了文创产品及非遗工艺品展示和销售区,参观者可以直接通过扫码付款的方式进行购买。
寻一段特色历史记忆
来自文登的95后刘威在海草房前驻足许久,仔细端详着这座古老的民居,试图在这里找到祖辈生活的印迹。
墙上挂着的蒜疙瘩,簸箕里未剥完的玉米,不远处的磨盘……这些在祖辈家见过的老物件如一张张老照片,将刘威的思绪越拉越远。
透过门窗,刘威看到了屋顶上吊着的老式灯泡、土灶和灶台上的锅具……“和小时候在奶奶家见过的一样。”刘威陷入了儿时的回忆中。
在海草房的不远处,正在用视频和实景展示的方式讲述海草房搭建技艺。视频中,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玉启正对着镜头娓娓道来,把这门古老技艺讲述给每一位驻足的参观者。
从刘玉启口中得知,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房是否苫得严密。
“从小就知道海草房,但从没见过真正的海草房,也没有机会去了解。”刘威说,非遗展馆开放让和自己一样的后辈能够在这里瞻仰先民搭建民居的智慧。
穿过海草房,参观市民王子瑜被不远处孩童转动连环画箱的画面吸引。走近看,他们手中转动的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2008年,文登区申报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百年间,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不断丰富。不同版本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山东大地广为流传,但它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
“对这个传说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老一辈人的只言片语中。”眼睛跟着墙上的文字往前走,王子瑜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
展馆中,乳山大秧歌、石岛渔家大鼓、威海面塑、葫芦烙画、乳山钩织、文登泥塑等非遗文化,也深深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传统的技艺和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非遗展馆又让这些古老的历史技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王子瑜说。
为让这些镌刻威海独特文明印记的非遗项目更加鲜活,8月30日,非遗馆人文匠艺工坊正式开放。开放当天,威海剪纸、吉昌花饽饽技艺等7个非遗和民俗项目及其传承人通过民俗实物、体验互动等形式向市民展示非遗,100多位学生、市民近距离感受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后期,展馆内也将不定期组织非遗活动邀请市民前来参观。(实习记者 睢琼) |